肌少症是什麼
肌少症是指肌肉量與肌力下降所致的功能退化:走路慢、易跌倒、體力差,進一步影響自理與生活品質。肌少症與高齡、慢性病、營養不足、活動少、長期臥床與慢性炎症密切相關,會提高住院率與併發症風險。
高風險人群
65 歲以上、近月體重下降>5–10%、食慾差;長期臥床或反覆住院;糖尿病、COPD、心衰、腎病、肝硬化、癌症/化療中;吞嚥或吸收不良;長期用類固醇等都屬於肌少症的高風險人群。
怎樣自我檢查
註:白蛋白非肌少症直接指標,僅供營養風險評估。
三大治療支柱
1、運動:以安全為先,阻力訓練(彈力帶、椅子起坐、抬腿)每週 2–3 次,合併步行與平衡訓練;可由物理治療師到戶設計。
2、營養:能量約 25–30 kcal/kg/日;蛋白 1.0–1.5 g/kg/日(腎功能許可);優質蛋白與亮氨酸/HMB,並視需要補充維生素 D、鈣、ω-3;能吃先口服,腸內優先。
3、病因管理:控血糖、心肺功能、疼痛與抑鬱;精簡不必要藥物;改善睡眠與活動量。
何時考慮居家靜脈營養治療(HPN)
當腸道無法使用或吸收(短腸、重度腸梗阻、難治性腸炎、放化療黏膜炎),或經口/鼻胃管/胃造口仍無法達標,且預期需 ≥7–14 天營養支持時可考慮居家靜脈營養治療(HPN)。
原則:能經腸,盡量經腸;HPN 是橋接或補足,不是長期唯一方案。
HPN 風險與監察
居家 HPN 六步
與運動、口服/腸內的配合
阻力訓練刺激肌合成,營養提供「建材」;口服採少量多餐並搭配即飲營養品。腸道耐受時優先腸內;發炎高峰以 HPN短期支撐,待恢復即轉回腸道,降低導管與代謝風險。
專業支援
YDCare易得康有護士經理統籌「人-家-日常」,協調醫師、營養與復康;上門護士到戶執行導管護理、泵控、抽血與感染預警;營養師依疾病別微調配方並規劃由 HPN 回到腸內;數位追蹤以體重、握力、步速與相片記錄療效,3–4 週無進展即調整。
*溫馨提示:本文為科普,不能替代個別醫療建議。若懷疑肌少症、飲食難以達標或考慮 HPN,請盡快與醫護團隊討論,擬定安全、可執行、可追蹤的在家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