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傷口|原因、風險與居家護理全指南(專科護理觀點)

什麼是「慢性傷口」?

一般傷口在 4–6 週內應能顯著癒合;若久未收口、反覆滲液或感染,就屬慢性傷口。常見類型包括:

  • 壓力性損傷(褥瘡):長期臥床或坐輪椅、骨點受壓。
  • 糖尿病足潰瘍:神經病變+血供差,感覺遲鈍、易感染。
  • 靜脈性下肢潰瘍:小腿腫脹、色素沉着、滲液多。
  • 動脈性潰瘍:血流不足,疼痛明顯,傷口乾、邊緣清楚。
  • 造口周圍皮膚問題:滲漏或貼合不良導致刺激性皮炎。

為何「久治不癒」?

癒合需要良好 血供、無感染、適度濕潤、邊緣推進、全身狀態。阻礙因素常見有:

  • 血糖控制不佳、周邊血管病變、營養不足(低白蛋白)、吸煙。
  • 生物膜與反覆感染。
  • 壓力/剪力、摩擦與尿失禁潮濕。
  • 藥物影響(如長期類固醇、抗凝劑)。

「護理五步」:把原理變成日常

臨床常以 T-I-M-E 概念實作,我們把它擴為好理解的五步:

  1. 徹底清潔(Tissue prep
    以體溫無菌或潔淨溶液沖洗,去除污物與滲出;避免刺激性強的酒精/雙氧水長期使用。
  2. 去除壞死(Debridement
    可視情況選擇自溶性清創(如水凝膠)、保護性機械或由專業進行銳性清創;壞死越少,癒合越快。
  3. 控菌與抗炎(Infection/Inflammation
    觀察紅腫熱痛、惡臭、疼痛上升與滲出增加;需要時用含銀、碘或 PHMB 抗菌敷料,擴散性蜂窩組織炎應盡快就醫評估抗生素。
  4. 濕度與滲液管理(Moisture balance
    保持「不乾裂、不浸爛」的濕潤環境。滲出多時選擇高吸收敷料並配合二次固定;過乾則以水凝膠/泡沫維持濕潤。
  5. 邊緣推進與減壓保護(Edge & Off-loading
    保護傷口邊緣皮膚、減少摩擦與拉扯;足部潰瘍需卸壓鞋墊或石膏;骶尾/坐骨需翻身與減壓墊。

敷料怎麼選?

  • 滲出少/乾燥:水凝膠、親水性紗布 → 促進自溶清創與濕潤。
  • 滲出中等:泡沫敷料、藻酸鹽/羧甲基纖維素(CMC)。
  • 滲出多:高吸收敷料、藻酸鹽+次級固定;必要時考慮負壓傷口治療(需專業評估)。
  • 感染/高風險:含銀、碘、PHMB 等抗菌敷料短期使用,避免過度依賴。

原則:選擇合適>頻繁更換。每 1–3 天評估一次效果與皮膚耐受。

 

針對情境的重點做法

  • 壓力性損傷:2 小時翻身、選擇合適減壓床墊;保持皮膚乾爽、糞尿失禁要護膚屏障。
  • 糖尿病足:嚴格血糖控制、每日檢視足部、避免赤腳;發紅/破皮立即處理並卸壓
  • 靜脈性潰瘍:若足背動脈可觸(或踝臂指數 ABI ≥ 0.8 由專業判讀),可考慮彈力繃帶/壓力襪;抬高下肢。
  • 動脈性潰瘍:避免壓迫性包紮,需血管科評估血流重建。
  • 造口周圍:量度造口、調整底板剪裁與凸面/粉末使用,解決滲漏來源。

在家可以做什麼?

  • 固定作息:清潔→敷料→記錄,保持手部衛生。
  • 營養補給:足夠蛋白(魚、蛋、豆類)、能量與微量元素(鋅、維他命 C);食慾差可分次進食。
  • 活動與血液循環:可耐受範圍的伸展與抬高;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。
  • 控制慢性病:血糖、血壓、戒煙;按時覆診。
  • 安全環境:避免尖角、硬物摩擦;選擇透氣、合身衣物與鞋襪。

何時要盡快求醫?

  • 發燒、寒戰或傷口周圍急速擴散的紅腫痛。
  • 傷口惡臭、膿性滲出明顯增加。
  • 見到肌腱、骨頭或黑色壞死迅速擴大。
  • 下肢劇痛、腳趾發黑/冰冷(疑血流嚴重不足)。
  • 3–4 週無進展或面積反而變大。

追蹤與評估:讓進步看得見

  • 量度與拍照:長×寬×深、隧道與滲出描述;固定角度拍攝。
  • 每週設定小目標:如面積縮小 10%、滲出減少、疼痛下降。
  • 多學科協作:需要時聯合家庭醫生、血管外科、足病/物理治療師與營養師。

專業護理如何介入?

  • 護士經理(Nurse Manager)統籌:把「人—家—日常」組裝成可執行的計劃,安排減壓、營養與復康。
  • 專科傷口護士上門:評估血供與感染風險、選擇敷料與清創方式、建立居家護理流程,並教導家屬安全操作。
  • 數位紀錄與監測:以標準化量表與相片追蹤,必要時與醫師遠距溝通,3–4 週無進展即調整策略
  • 跨專業連結:糖尿病教育、鞋墊卸壓、壓力治療、疼痛與情緒支援,讓照顧更完整。

 

*溫馨提示:本文為健康科普,不能替代臨床診斷與處方。若你或家人有疑似慢性傷口或照護困難,建議盡快由專業團隊評估;我們的護士經理+專科傷口護士可提供到戶評估與個人化護理建議,並與你的主診醫生協作,讓治療更安全、更有效。

 

瀏覽所有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