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如何幫助日常慢性病管理?
慢性病最怕「覆診與覆診之間的空窗」。用連線量度 → 自動上載 → 醫護解讀 → 及時跟進的閉環,能把突發變成可預警,把醫生指示變成可追蹤的日常。
科技讓居家慢病管理變得可見、可預警、可調整。
四個關鍵科技模組
- 連線型家用裝置
藍牙/Wi-Fi 家用血壓計、血糖(或連續血糖監測)、體重秤、血氧儀、穿戴式活動感測器;讀數自動上載到雲端,避免手抄出錯。 - 健康數據儀表板(App/網頁)
把多部裝置的數據整合成趨勢圖、達標率;可為家屬設「只讀」、為醫護設「可註記」的權限,一家人同醫護睇同一套最新數據。 - 門檻與警示(紅燈/黃燈)
先同醫護訂好指標:例如收縮壓連續兩日 ≥160 mmHg、低血糖 <3.9 mmol/L、步數連續 7 日下跌等;黃燈=加密跟進,紅燈=即時處理/求醫。 - 遠距覆診+待辦清單
視像/電話覆診配合 App 的待辦清單(本週運動時數、減鹽目標、用藥調整等),把每次醫生建議拆成 1–3 個可完成的項目並打勾回報。
常見家居使用場景
- 高血壓
早晚各量一次,系統自動取兩讀平均並畫7 日/30 日趨勢;如見「晨間血壓高峰」或 7 日平均未達標,儀表板會提示減鹽與作息建議,並提醒提早覆診。 - 糖尿病
連續血糖監測把低血糖時段標記出來;把餐前後讀數同飲食相片對齊,App 會回饋(例如:某餐後 2 小時升幅偏高,建議下次減半澱粉或加 10–15 分鐘步行)。 - 心臟衰竭/慢性阻塞性肺病
體重向上+活動量向下會自動觸發黃燈;若再記錄到夜間氣促,升至紅燈並彈出即時求醫指示。
數碼工具包:用科技取代「手抄+貼紙」
- 共享儀表板:家人與醫護同步睇數;重點指標(血壓、血糖、體重、活動)自動上載與整理。
- 用藥管理:App 提醒服藥+拍照回覆,或配合智能藥盒;漏服會通知照顧者。
- 行為回饋:穿戴式裝置把步數/睡眠變成每週報告,對照血壓/血糖走勢,避免只看單日。
- 行程與補給:驗血、覆診、運動時段、耗材(試紙/針頭)自動排程提醒;逾期未完成會升級通知。
- 私隱與授權:由裝置 → App → 平台一路有權限控制;你可隨時調整或撤回分享;所有變更留有紀錄。
用科技幫助進行慢性病管理
- 訂目標與頻率:血壓(早/晚)、血糖(依醫生指示)、體重(每週)、活動(每日)。
- 裝置啟用與校準:一次過配對,同診所儀器對辦校準;之後自動上載。
- 設定紅燈/黃燈:同醫護定門檻;黃燈=加密跟進,紅燈=即時致電/求醫。
- 每月檢視、每季總結:平台自動出三頁報告——趨勢、用藥/生活改動、警示與處理。
- 家屬協作:指定一位資料協調人,擁有提醒與通知權限;其他家屬只讀,減少干擾。
常見陷阱與避免方法
- 有數據、冇人睇 → 預先訂好每週固定檢視時段(例如週一晚)同誰負責。
- 過度依賴遠距 → 出現胸口痛、嚴重氣促、神志改變、持續高燒等,先去面診/急症。
- 私隱設定鬆散 → 開啟雙重驗證、裝置密碼、定期備份;看護離職要即時移除權限。
科技+臨床,我們可以如何幫你
在不改變你現有醫生/診所的前提下,YDCare可以用科技配合臨床流程幫你管理健康、監察病情:
- 連線裝置套裝與啟用:提供並設定家用血壓/血糖/體重/血氧等裝置,完成配對與校準,教識家人使用。
- 健康數據儀表板與門檻設定:替你開通共享儀表板,聯同醫護設定紅燈/黃燈與通知邏輯。
- 主動監察與護士回看:護士經理每週檢視趨勢;黃燈主動聯絡你調整計劃,紅燈即時升級處理。
- 遠距覆診+待辦清單:把醫生指示拆成可完成的待辦(運動、飲食、用藥),在 App 內追蹤完成度。
- 每月重點摘要:提供簡明報告;有需要時把重點整理給你的家庭醫生/專科,促成面診或調藥決定。
- 合規與私隱:全流程記錄同意與權限,你可隨時調整或撤回分享。
*溫馨提示:本文為科普,不等同個別醫療意見;若出現警訊症狀,請依醫生指示或即時求醫。